胡錦濤同志在2008年10月的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要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大力提高處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大力建設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健全保障有力的應急物資儲備和救援體系。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國的社會緊急救援工作在近年來有了長足和進步和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提出:適應公共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推動建立主動防控與應急處置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公共安全體系。《十二五規劃》還提出: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建立以專業隊伍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軍隊為骨干和突擊力量,以專家隊伍、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為輔助力量的應急隊伍體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筆者作為一名社會緊急救援工作者,通過對我國社會緊急救援工作的現狀和發展進行了一些調研,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要充分認識做好我國社會緊急救援工作的重大意義
(一)做好社會緊急救援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從2011年的數據來看,全國的自然災害造成4.3億人受災,1126人死亡,939.4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3096.4億元。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自然災害、突發公共事件、安全生產事故呈多發態勢,所造成的損失和危害進一步上升,各種災害和事故的人員死亡率居高不下。據有關學者統計,全國平均每個月要發生一起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別重大事故。每年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大體有100萬起,造成13萬人左右的死亡,70多萬人的傷殘,經濟損失每年平均2500億。造成這么多人員傷亡有多種因素,全社會緊急救援體系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緊急救援的國民教育體系缺失,民眾的安全意識比較淡漠,緊急救援技術和裝備的現代化滯后,專業化救援人才配置短缺。因此,我們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大對安全、應急、救援、預防的投入,在加強國家緊急救援體系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緊急救援建設。
(二)做好社會緊急救援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城鎮化率超越“50%”這一轉折點。這是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以來,我國社會管理轉型的階段性標志。我國城市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但由此帶來的各種災難和各類負面效應也在同比增長,其中交通、安全、住房、環境等問題突出。在人們脫離貧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大形勢下,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和諧社會,提高生活水準、生活幸福感、生活安全水平的要求不斷增加。在加強城市規劃、城市管理的同時,加強社會緊急救援已經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
(三)做好社會緊急救援工作是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的需要
《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統籌兼顧、動態協調的原則,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2012年的“兩會”提案,社會管理類提案是總提案的前三。從近幾年的自然災害和突發性事件看,都具有很強的跨地域、跨領域、跨行業的特征,承擔救援的責任主體、主管部門并不清晰,對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12年春節期間(1月22日至28日),全國共發生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795起,造成547人死亡、2080人受傷。其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16起,一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5起。據專家統計,我國的萬輛機動車死亡率是美、德、日等發達國家的5至12倍。這是我國向汽車社會發展,而社會緊急救援能力嚴重不足的必然后果。在政府救助機構、專業救援隊伍不能及時到位的情況下,通過社會緊急救援開展積極有效的人道救助意義重大,是政府主體救援體制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與完善。
(四)做好社會緊急救援工作是防災減災積極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需要
加強社會緊急救援建設,是全社會積極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重要一環。健全的社會緊急救援體系,可以使緊急救援志愿者在緊急情況下能集中起來,做到“召之能來,來之能戰”,作為防范、抵御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常備軍;平時藏之于民,又能帶動一批群眾,保護一片社區,成為減小各種小災害、次生危害的生力軍。所以,做好社會緊急救援能力建設,是健全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必然選擇。
(五)做好社會緊急救援工作是開展國際合作、國際救援工作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合作、人員流動不斷加大,社會緊急救援的國際性日益凸現,開展國際緊急救援是睦鄰友好、國際責任的積極體現。與此同時,開展國際救援活動,保護出國人員和廣大僑民的生命安全,也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2011年,我國先后從埃及、得比亞、日本等國撤離5萬多同胞,并積極開展日本震后救援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一致好評。
二、我國社會緊急救援的發展方向
(一)需求的多元化、層次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家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認識得到很大提升,救援意識和救援主動性不斷增強,對社會緊急救援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和層次化的發展趨勢。從救援方式看,就從早期普通的醫療救援、火災救援、地震救援,逐漸發展和擴大到道路救援、海上救援、航空救援、高山救援、保險救援、旅游救援等。近幾年,公司和個人租用飛機進行救援已經不是個案,各種高度發達的裝備和設施為大家的救援需要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二)組織的網絡化和運行的科學化
救援需求的發展,對救援效率和救援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援的時間、地點、環境等方面的不確定性,要求形成一個跨地域、跨流域、跨行業的全國性的救援網絡,甚至是跨國際、跨洲際的全球救援網絡。同時,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相互之間形成一個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形成上下配合、內外聯動、反應快捷、救助高效、服務社會的救援網絡,實現社會緊急救援的全范圍、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