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氯氣廣泛用于制造各種含氯化合物、造紙、印染及自來水消毒等工業。為便于大量貯存、運輸,氯氣通常是以液態、帶壓充裝在鋼瓶、槽罐等容器中。在氯氣灌注、貯運和使用過程中,若鋼瓶、槽車等容器密封不良或操作不當,則極有可能導致大量氯氣泄漏。氯氣是黃綠色、具有刺激性的劇毒氣體,空氣中最高允許濃度為1 mg/m3,當達到12.5 g/m3,吸入會立即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德軍曾把氯氣作為軍事毒氣用于戰場。因此氯氣一旦泄漏極易造成重災。2004年4月15日發生于重慶天原化工總廠的氯氣泄漏事故一度使舉國震驚,談“氯”色變。
針對氯氣泄漏事故的應急救援,各地消防部隊通過近兩年的崗位練兵活動,對其基本程序和技戰術都已有所認識。但突發性重特大氯氣泄漏事故,尤其是造成大面積擴散污染的,又呈現出工作區域廣、作業時間長等一些新的特點。因此,應急救援中除加強必要的防護外,以下幾個方面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疏散和搶救人員工作。疏散和搶救人員是救援工作中最緊要、最迫切的任務,也是開展救援工作、減少災害損失的關鍵所在。發生突發性大面積氯氣泄漏事故時,往往涉及范圍廣,被困人員多,如1979年浙江溫州電化廠氯氣泄漏事故中疏散近8萬人,2004年重慶天原化工廠氯氣泄漏事故中疏散近15人。疏散和搶救大量人員時要做到:一是明確疏散方向。救援人員在進入污染區域之前,應根據當時的氣象、地形地貌等情況,確定安全方位。冒失進入污染區,常常會因煙霧彌漫而迷失方向。在化學救援中,有過將被困人員引向下風方向而再遭危害的慘痛教訓。二是采取防護措施。污染區域大,行走路線長,撤離前應先指導被困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尤其是對嬰幼兒要加強防護(嬰兒防護袋)。缺乏防護器材時,可就地取材,采取簡易防護措施,如將衣服、毛巾等織物浸濕后捂住口鼻,快速轉移至安全區域。在重慶氯氣泄漏事故中,正是這一措施才使絕大多數人免受毒害。此外,還應攜帶小紅旗等標志物,以便于對大量人員的引導。
二、現場偵檢工作。在氯氣泄漏事故現場,利用儀器進行偵檢,并將偵檢結果作為行動依據,這是眾所周知的。在大面積氯氣泄漏事故應急處置過程中這一點同樣重要。由于面廣點多,監測時可采取固定點和巡回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居民密集區和交通要道應作為監測重點。此外,為提高救援效能,避免潛在危害,偵檢工作中應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注重前期監測而忽視持續監測。監測工作應貫穿救援工作全過程,監測結果應及時報告現場指揮部。2004年重慶氯氣泄漏事故中,正是根據持續監測結果,及時縮小警戒區,使疏散出的居民及時返家,減輕了壓力,緩解了矛盾。二是注重氣相監測而忽視液相監測。氯氣在空氣中有較大毒害性,而溶入水中,易與水作用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有很強的腐蝕性。因此必須要加強液監測相,防止廢液外流造成污染,更應防止水源污染而造成危害。
三、污染洗消工作。液氯泄漏到空氣中,很快就氣化轉變為氣態,擴散性強,尤其是泄漏量大時,在一定的空間有明顯壓力。因此,洗消時必須做到:一是在事故現場要設置多道水幕,并用水槍壓制,阻止氯氣云團外擴。二是洗消劑應有所選擇,越在內圈,堿性應越強,外圍用水即可。三是對流淌廢液要進行洗消。應盡早組織人員用沙袋或水泥袋筑堤堵截或導流,或在適當地點挖坑以容納廢液,再集中洗消。四是要對部分參戰人員和被污染的器材裝備實施洗消,并對深入重危區的作業人員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
四、防火防爆工作。氯氣本身不能燃燒,但與氧氣一樣有強烈的氧化性,與氫氣、甲烷等形成的混合氣體極易爆炸,并能使一些在通常情況下難燃的物質迅速燃燒。這一性質在這起事故中也充分表現出來。在事故現場我們看到,氯氣云團所擴散到的地方,綠色的油菜、麥苗都變成“金黃”一片,這就是其強氧化作用的結果。因此,氯氣泄漏現場也應清除火源,隔離可燃物。在這起事故中,貨車上所載的氣瓶若有可燃氣體泄漏,那后果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