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
1.對石油泄漏事故的應變體制
聯邦現場協調部、州現場協調部和泄油事故責任單位三者是處理事故的決策機構(最終決定權在聯邦現場協調部),下設計劃、作業、物資調配、財務四個部門。聯邦現場協調部可以接受其他政府機關的援助。
1990年美國油污染要求潛在的污染者也要對泄油事故有應變準備,經營者必須設想油輪、駁船發生泄漏,并與特定的石油處理機構簽訂最壞情況下的處理協議。這些潛在污染者的每艘船都要有對應變措施具有支付能力的證明,每船須制訂應變計劃并得到認可。
2.石油擴散劑的使用
阿拉斯加是1989年美國少數幾個事先同意使用石油擴散劑的州之一,但其必要條件是要得到聯邦現場協調部的事先認可。海岸警衛隊的現場指揮官為了讓州行政當局和民間有關團體了解石油擴散劑的有效性而進行了試驗。
此時正值確認擴散劑對環境保護有效的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出臺。報告認為,如使用擴散劑,石油向海水擴散、流至外洋,就會無害。
“??松?middot;瓦爾迪茲”號泄油事故后,美國對擴散劑的態度有所改變。到1997年底,美國沿海各州幾乎都對擴散劑的使用采取事先認可態度,現場指揮官可在未經有關團體了解的情況下認可使用擴散劑。
有時,擴散劑成為唯一的實際手段。擴散劑可以在空中撒布,這比在海上掠行艇上撒布的范圍要大10~40倍,泄漏場所遠離陸地時也有效。
3.海岸線清理技術的革新
“??松?middot;瓦爾迪茲”號事故后,為了清除漂浮在威廉王子灣及阿拉斯加灣的石油,高峰時動用了11000名以上人員,調查了6000公里海岸一。威廉王子灣外的石油呈現輕質泡沫狀和瀝青球狀,可以使用鐵鍬、水桶等作手工清除,但威廉王子灣內的石油粘附牢固,必須用水清洗。結果在清理的2400公里海岸線中,污染嚴重的400公里用水或溫水清洗,洗落至威廉王子灣的石油,用石油圍攔圍住,再利用掠行艇清除。
此外,還應用了生物改造技術。就是利用具有使石油老化的性質的細菌,加速石油的自然老化。這一技術于1989年使用于120公里海岸線并取得成效。
二、英國
1.對石油泄漏事故的應變體制
英國政府通過運輸部海岸警備隊的海洋污染對策部隊,對船舶泄漏石油和其他危險品的防治工作進行管理。海洋污染對策部隊的職能是制訂處理國家偶發事故的應變計劃,監測在英國海域發生的泄漏事件,指揮應變作業,回收和轉移海上石油,掌握現場狀況,預測泄漏石油的性質和變化,預防事故,援助地方自治體和港口當局等。
沿海地方自治體負責處理沿海地區的污染,港口當局負責處理港口的污染。
自治體的體制不足應付時,海洋污染對策部隊根據自治體的要求,研究是否有設置聯合防治中心的必要性。
聯合防治中心由管理、技術和調配小組,宣傳報道小組,環境小組,資金調配小組等組成,人員由海洋污染對策部隊和自治體派遣。
2.“海上女皇”號事故后的應變作業
1996年2月24日~29日,清除了能接近場所的大部分石油團塊。高峰時,聯合防治中心動員了900人,用手工作業回收海岸線的石油。
回收的石油廢棄物有液體2萬噸以上、固體1.2萬噸以上。液體狀廢棄物由煉油廠燒毀,固體廢棄物運至100英里外掩埋;7000噸以上的含油砂運至德士古石油公司。這是使廢棄物在受控土地上通過細菌作用變成無害化的處理方法。
清除石油之后的工作是恢復海岸線的景觀。一般的地方和面向外洋的入海口靠自然作用去清理。
3.石油擴散劑的使用
“海上女皇”號流出的7.2萬噸原油的去向,估計蒸發40%,海上回收2%,海岸回收2%,殘留在海岸線5%,擴散51%。從空中撒下了446噸擴散劑,流出石油中的37%是在擴散劑作用下擴散的。海上的石油由漁船用石油圍欄回收后再用其他船只運輸,費用多效果又差。擴散劑有將油、水混雜的乳狀化石油分解成石油和水的作用。使用擴散劑后,污染紹斯韋爾海岸線的乳狀液限于10000~15000噸,如不用擴散劑,將達72000~120000噸。
泄漏48小時后,擴散劑就對乳化石油不起作用。因此,擴散劑的撒布要早。海洋污染對策部隊作好了在48小時之內從空中撒布擴散劑來處理14000噸石油的準備。
擴散劑的使用必須在考慮生態系統、氣象和海況等條件后作出決定。泄漏石油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暫時的,大多會隨時間推延而消失。海洋污染對策部隊與其他機關一起研究石油是否損害生態系統,如認為無影響,則讓石油自然擴散。
從空中撒布擴散劑前,應確認泄漏的石油顆粒是否隨風飛揚。風浪很大時,石油僅憑風浪作用就會擴散。
4.原油與重油的區別
“海上女皇”號泄漏的重油有480噸。重油的粘度比原油大,難以處理,也不會立即擴散或由生物作用老化。“海上女皇”號泄漏的重油,估計蒸發量為2%~5%,自然擴散量在5%以下。如不加回收,將有90%~95%污染海岸線。
如果原油與重油同時泄漏,互相混雜,當原油比例大時,原油性質起決定作用,這種混合物容易擴散。
三、挪威
1.對石油泄漏事故的應變體制
(1)企業的偶發事故應變計劃
根據污染控制條例,可能造成重大石油污染事故的企業和海上石油、燃氣生產公司,必須制訂防止、清除和降低污染的應變計劃。為此,油氣行業成立了挪威海洋保護協會。該協會負責保管泄油處理器材,設置了5處應變人員待命場所。各油田也制訂了應變計劃,以對付鉆機采油的小規模泄漏,并作為大規模泄漏時的第一道防線。陸上的石油碼頭、油罐庫、煉油廠、化工廠等,都分別訂有應變計劃。
(2)地方自治體的應變計劃
污染控制條例規定,地方自治體必須制訂對其管轄區內發生的、企業應變計劃無法應付的污染的應變計劃。
(3)國家的應變計劃
對于地方自治體也無法應付的大規模污染,由國家制訂應變計劃。負責部門為環境部污染對策廳。國家的石油泄漏應變體系包括總部與兩個分部、海岸沿線15個器材保管所、5艘船、與船上配備石油回收裝置的海岸警備隊之間的合同,監測用飛機1架,以及國際援助公約等。
2.挪威的石油泄漏事故
挪威的近海事故是1992年裝有14萬噸鐵礦砂的Arisan號散貨船觸礁,泄漏燃油150噸。
國家的應變方針是,石油回收基本上采用器材回收,化學方法作為輔助手段。指揮機構是1972年成立的污染控制局。
在暴風雨的情況下,首先使用直升飛機卸去殘留在船上的520噸燃油,然后用掠行艇承擔海上回收作業,最后進行海岸線油污的回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