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要害,全面防范
從發生惡性火災的客觀條件人手,重點掌握易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的場所和易燃易爆物資的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防范措施,重點管理,不留任何死角。重點部位和場所的消防設施必須按國家頒布的技術規范、標準落實到位。另外,通過分析近年來火災發生的場所,非重點單位,尤其是消防部門沒有列管的單位以及偏遠地區的火災形勢有所抬頭,重特大火災時有發生。因此,消防工作在“抓住要害、重點防范”的基礎上應做到以點及面,充分發揮各種監管渠道,全面防范。
加強監護,及早發現
物質燃燒原理以及大量的火災案例表明,物質起火后在初起階段最容易撲滅,當發展到猛烈燃燒或成災階段,火勢就很難控制了。為此,加強監護,及早發現,將火災消滅在萌芽狀態意義重大。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有條件的單位及重點部位要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火災監控系統,提高初起火災的監控和撲救的科技含量;(2)加強值班和看守制度,確保24小時崗不離人,隨時檢查,及時處置;(3)配備適量、適用的消防器材,并保證工作人員能夠熟練掌握其操作方法,以便出現緊急情況時能夠順利撲滅初起火災。
強化管理,依法治火
“防范勝于救災”。加強消防管理,在“防”字上做文章,可以有效的防止惡性火災事故的發生。要強化消防管理,就必須“加大消防監督執法力度,建立健全消防執法監督機制,強化全民消防法制意識”。為此,應做到四要:一要狠抓消防法制宣傳,增強全民的消防法制觀念;二要強化領導責任,落實“誰主管,誰負責”的消防工作原則;三要加大消防監督執法力度,在消防監督檢查中,要維護消防法律、法規的權威性,不能在權力、人情、金錢面前放棄原則,該關的關,該停的停,該罰的罰,徹底消除火災隱患;四要建立消防執法監督制約機構,完善消防執法體系,努力提高消防部門整體執法水平。
廣辭渠道,完善消防監管網絡
當前我國的消防警力主要集中于城市區域,而且警力不足,尤其是市郊、鄉鎮和農村等火災多發區域的消防力量還很薄弱。為此,采取廣辟渠道,盡快完善消防監管網絡的辦法,對在短時間內解決消防警力不足,減少消防力量薄弱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發生重特大惡性火災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可以從下述方面完善消防監管網絡:(1)立足現有消防力量,加強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執法力度和水平,向素質要警力。一方面要強化業務學習,提高干警的工作能力,尤其要掌握火災發展形勢,打有準備之仗,使之能及早發現、處置新情況;另一方面要加強消防隊伍的職業道德建設,嚴格執法,熱情服務。(2)充分發揮基層公安派出所人多面廣的優勢,使之承擔防火職能,以便消除安全監管死角。公安部36號令(《消防監督檢查規定》)規定公安派出所應對居民住宅區的管理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履行消防安全職責的情況和上級公安機關授權管理的單位進行消防監督檢查。充分發揮這支消防力量,并加強協調指導,對消除重特大火災隱患具有重要意義。(3)發展多種形式的消防隊伍,提高全社會抗御火災的能力。在消防力量不足,各地分布不平衡的狀況下,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消防組織,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能有效地抗御火災。對此,《消防法》也做出了明確規定。如企業要設專(兼)職防火員、專職或義務消防隊,承擔本單位的防火及火災撲救工作;村鎮應建立專職或義務消防隊,負責本地的防滅火任務;距離當地消防機構較遠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要設立消防組織等。
加強消防宣傳,落實消防責任制
消防宣傳教育是普及消防法律法規,提高全民消防意識,促進消防社會化的必由之路。消防宣傳應重點抓:讓群眾了解火災形勢;宣傳消防法律法規;普及防火知識和逃生技巧,要達到懂法、能防、能逃、會報警、會撲救初起火災的目的。通過宣傳,要讓單位領導(負責人)高度重視消防工作,常抓不懈,負起“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責任,真正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做到“誰主管,誰負責,,,層層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頭腦中繃緊消防這根弦,遏制重特大惡性火災事故的發生。
加強施工管理,嚴防火災發生
施工現場可燃物多、動火用電場所多、臨時搭建的建筑物多、交叉進行的作業多,以及施工人員素質低,構成了易引起火災爆炸事故的客觀條件,特別是邊營業、邊生產、邊施工的企事業單位及場所,危險性更大,易發生群死群傷惡性火災事故。如1993年2月14日唐山林西百貨大樓火災(死81人)和2000年12月25日洛陽東都商廈火災(死309人)即是在邊營業邊施工過程中因焊渣引燃可燃物造成的。因此,切實搞好施工現場的消防工作,能有效地減少惡性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施工現場防火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堅決杜絕違章施工、無證施工現象;(2)加強施工人員的消防教育,不得任用未經消防培訓的人員;(3)施工現場設置臨時的義務消防聯防員;(4)配備必須的滅火器材,準備充足的消防水源;(5)落實火災危險性較大的工序、工種的防滅火要求,如電工、焊工、熬煉工等,并加強現場監護與管理;(6)加強施工材料的管理,做到工完、料清、地凈、剩料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