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總則
1.1編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本企業傳染病疫情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 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員工生命和企業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其他依據》
1.3適用范圍
適用于××××××公司傳染病突發事件的現場應急處置和 應急救援工作。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本預案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原則,以突發事件的預測、預防為重點,以對危急事件過程處理的快捷準確為目標,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一旦發生傳染病疫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實 施救援,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把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降低 到最低程度。
3事件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1風險的來源、特性
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3.2事件類型、影響范圍及后果
突發的傳染病疫情,可能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或社會秩序、經濟發展等,嚴重時會造成社會動蕩,需要緊急采取措施。
4事件分級
4.1重大疫情
發生肺鼠疫病例、霍亂大規模暴發、乙類或丙類傳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亂、炭疽、天花、肉毒桿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
4.2較大疫情
發生腺鼠疫病例;發生霍亂小規模暴發疫情〔5例及以上〕;發生新出現的傳染病有集中發病趨勢的疫情〔3例及以上〕;發生乙類傳染病較大規模暴發疫情, 即在局部范圍內,在疾病的最長潛伏期內發生出血熱5例、傷寒、副傷寒10例、 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痢疾30例、其他乙類傳染病30例及以上;發生丙類傳染病局部流行傾向。
4.3 一般事件
發生霍亂散發病例、帶菌者;生新出現的傳染病確診病人;發生乙類、丙類傳染病小規模暴發疫情,即在局部范圍內,在該疾病的最長潛伏期內發生急性病 毒性肝炎、傷寒、副傷寒5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類、丙類傳染病10例及以上。
5應急指揮機構及職責
5.1應急指揮機構
5.1.1應急救援領導小組
組長:主要負責人
副組長:分管安全副職領導
成員:行政管理部門、工會、安全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物資管理部門、 醫療機構等部門的行政正職。
5.1.2應急救援管理辦公室
應急救援管理辦公室設在醫療機構,負責本預案的執行與日常管理工作。
5.1.3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職責
提出修訂“傳染病疫情事件專項應急預案”,負責每年組織傳染病疫情事件應 急預案演練,監督檢查各部門應急演練。對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后發生的事件進行 決策,調動各應急救援力量和物資,及時掌握突發事件的發展態勢,全面指揮應急救援工作。
5.1.4日常管理辦公室職責
(1)當傳染病疫情流行或可能流行啟動應急預案時,根據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指示,安排人員協調與當地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 工作,將當地政府的指(命)令、衛生主管部門和疾控中心的各項預防控制措施 和要求,迅速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匯報。
(2)安排人員對全體人員進行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傳染病的預防、診斷、 隔離、治療以及個人防護等專業的培訓,做到對疫情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3)發現疑似病例及確診病例時,及時聯系醫務工作人員到達現場,在上 級防疫部門專家的指導下對病人或者疑似病人進行搶救、隔離治療和轉運,2小 時內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4)制做表格分發到各部門,對各部門人員的體溫進行監測,發現疑似病例及時采取措施。
(5)配合上級防疫部門調查、登記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史;對密 切接觸者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并根據情況采取集中隔離或者分散隔離的方法進行醫學觀察。
(6)對來自疫區的人員(本企業出差,學習的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子女)中 有可能接觸傳染病源的人員進行監測,必要時對接觸病人或可疑病人進行隔離和 醫學觀察,每天進行1 一2次常規檢查,直到有效隔離期滿后解除隔離,并對其 它有可能造成重大傳染性疾病傳播的途經、經過路線、接觸人員的范圍,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匯報。
(7)安排人員選擇消殺效果好的藥品,對發生確診或可疑病人的疫區、空 間、交通工具、病人接觸過的物品、嘔吐物、排泄物,進行有效消毒;對不宜使用化學消殺藥品消毒的物品,采取其它有效的消殺方法;對價值不大的污染物, 采用在指定地點徹底焚燒,深度掩埋〔2米以下〕防止二次傳播。
(8)安排人員準備一定數量防護眼鏡、隔離衣、防毒面具、防護手套、口罩等。
5.1.5物資管理部門職責
保障疫情發生時全廠正常生產的必要物資供應。平時應儲備一定數量物資,以備急需。
5.1.6消防保衛部門職責
(1)做好廠區、生活區各出入口及隔離觀察區的警戒工作。應急救援預案 啟動后,對非本廠人員經體檢后,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同意或領導授權的人同意后,方可允許進入廠區或生活區。
(2)在隔離區處設置明顯警戒標志。
5.1.7財務管理部門職責
及時落實資金,滿足日常預防和疫情發生時的需要。
5.1.8其它部門職責
(1)要盡快保障現場通風設施的良好運行,對發現有疫情的車間、部門, 必須由專人負責配合醫院對接觸人群進行詳細的調查,并按規定及時匯總到醫院辦公室,同時配合醫院對防疫區域進行徹底的消毒,對懷疑或確診病人進行及時隔離。
(2)發生疫情時,應在各運行值班室設置隔離帶,檢修人員及非生產人員 一律不得進入。辦理工作票和其他事宜的人員應在隔離帶外辦理。
(3)對本單位人員的體溫進行檢查,發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療機構。
(4)各單位要盡量減少各種會議、集會活動、出差,特別是到已知疫區的 公務活動要堅決取消或推遲。取消一切娛樂性活動,包括各種形式的棋牌室、老 年活動中心的活動,盡量避免人群擁擠、空氣不暢。
6預防與預警
6.1風險監測
風險監測的責任部門:傳染病疫情事件由行政管理部門安排醫療機構或專人負責與當地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系,及時獲取疫情信息。
風險監測的方法和信息收集渠道:醫療機構負責搜集、整理、及時監控疫情發展情況,收集匯總各部門人員身體異常情況日報表,對所有可能存在疫情的區域,給予指導或徹底消毒,并對易感染人群,特別是發熱病人給予及時監控及甄 別。
風險監測所獲得信息的報告程序:當發現傳染病疫情突發事件時,發現人或 病人所在部門應立即將發生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癥狀、人員數量等\報 告應急救援日常管理辦公室。應急救援日常管理辦公室負責按照規定要求上報上級各相關單位。
6.2預警發布與預警行動
6.2.1預警分級
按照其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等因素,一般分為三級預警:I 級(重大疫情)、II級(較大疫情)、III級(一般事件)、具體情況如下:
I級:發生或可能發生肺鼠疫病例、霍亂大規模暴發、乙類或丙類傳染病流 行以及鼠疫、霍亂、炭疽、天花、肉毒桿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
II級:發生或可能發生腺鼠疫病例;發生霍亂小規模暴發疫情〔5例及以上〕; 發生新出現的傳染病有集中發病趨勢的疫情〔3例及以上〕;發生乙類傳染病較大 規模暴發疫情,即在局部范圍內,在疾病的最長潛伏期內發生出血熱5例、傷寒、 副傷寒1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痢疾30例、其他乙類傳染病30例及以上; 發生丙類傳染病局部流行傾向。
III級:發生或可能發生霍亂散發病例、帶菌者;發生新出現的傳染病確診病 人;發生乙類、丙類傳染病小規模暴發疫情,即在局部范圍內,在該疾病的最長 潛伏期內發生急性病毒性肝炎、傷寒、副傷寒5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類、丙 類傳染病10例及以上。
6.2.2預警發布程序
發現傳染病疑似病例后,疑似病例所在部門應立即向應急救援日常管理機 構人員匯報,各部門每天定時向應急救援日常管理機構人員匯報本單位疫情情況 (是否有發熱病人或情接觸情況),如出現疑似病人由醫院進行甄別和處置。應 急救援日常管理機構根據疑似病例、是否有發熱病人或疫情接觸情況綜合分析判 斷,向應急指揮部匯報,發布預警通報,通知各部門作好應急準備。
6.2.3預警發布后的應對程序和措施
發生傳染病或疑似病例后,醫療機構應成立專門的發熱門診,實施24小時值 班制度,對疑似病人及時進行甄別,并予以有效隔離,同時向上級疾病控制部門 進行報告,根據當地政府有關規定,統一專人專車轉運至定點治療醫院進行進一 步確診、醫學觀察及治療處理。
醫療機構及時將疑似病人醫學觀察及治療處理情況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報告。
6.3預警結束
疑似病人經醫學觀察排除傳染病例,或疑似病人經治療處理后確認康復,廠 區經過一段時間后無新的病例出現。應急指揮部日常管理辦公室根據情況,綜合 分析判斷后發布預警結束通報。
7信息報告
24小時應急值班電話:7120。
當發現傳染病突發事件時,發現人或病員所在部門應立即將發生的情況(包
括時間、地點、癥狀、人員數量等\報告應急救援日常管理辦公室。
醫療機構發現傳染病突發事件時,應立即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領導報告。
突發事件發生后,企業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要立即用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逐 級上報集團公司,報告時間最遲不得超過1小時,同時按規定通報所在地區衛生 部門和相關政府部門。
8應急響應
8.1響應分級
III級響應(一般事件):當發現一般事件傳染病突發事件時,發現人或病員 所在部門應立即將發生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癥狀、人員數量等),通知應 急救援日常管理機構人員或醫療機構。醫療機構院長作為此級響應責任人向應急 指揮部報告,并聯動醫療機構、公司工會、車輛管理中心、居委會、宣傳部門。
I級響應(特大疫情\)、II級響應(重大疫情):醫療機構發現重大疫情或特 大疫情傳染病突發事件時,應立即向公司或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領導報告,救援領 導小組組長立即命令啟動“傳染病疫情事件專項應急預案”,應急救援日常管理機 構人員應分別通知應急指揮部人員及應急救援機構的各部門人員,參加應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