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編制目的
本預案為鎮政府對于區域范圍內,依循現有水利工程設施狀況和考慮社會因素條件下,針對渡汛期間可能發生汛情帶來的洪澇災害威脅而預先制定的相應防御方案,作為有條不紊地、有組織、有計劃、有決策、有措施地進行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的基本運作程序和組織原則,是鎮政府防汛部門、單位在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中實施指揮決策和防汛調度的依據。本預案將根據洪水災害預警級別分別響應,將具體的搶險救災行動納入全鎮救援聯動機制。
二、編制依據
本預案主要的編制依據如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六)《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七)《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工作的若干規定》;
(八)《廣東省防洪應急預案》;
(九)《東莞市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鎮范圍內洪澇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包括:江河洪水、漬澇災害的防御以及由洪水、地震、人為故意破壞或其他活動引發的極可能導致水庫垮壩、堤防決口等重大險情應急處置。
四、應急預案工作原則
(一)在市“三防”指揮部和鎮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不斷提高防汛抗洪搶險的現代化水平,千方百計確保防洪安全,千方百計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千方百計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防汛工作實行鎮委書記任防汛總指揮,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分級分部門負責。
(三)防汛工作以防洪安全為首要目標。堅持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和防抗結合的原則。
(四)防汛工作堅持因地制宜,全面部署,保證重點,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五)堅持依法防汛,實行公眾參與、專群結合、平戰結合的原則。
(六)堅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工程作出規劃,按輕重緩急,有計劃地逐年實施加固、改造,確保防洪工程安全。
五、清溪鎮概況
(一)自然地理
我鎮位于廣東省東莞市東南部,是東莞、惠州、深圳三市的交匯點,東鄰深圳及惠州,距深圳為38km,距惠州市為50km,南接鳳崗鎮,西連塘廈鎮,北毗樟木頭鎮。鎮中心地理坐標為東京114?09′30",北緯22?01′25"。我鎮區地形為河谷盆地,三面環山,一側靠水,山清水秀,水系較發達,境內多高山峻嶺,植被茂盛,境內最高峰為銀屏咀峰,海拔高程898m,最低為清溪河出口石馬河右灘地,平均高程16.0m。平原占全鎮總面積15%,面積為20.99 km2;水域占2.5%,面積為3.50km2,丘陵山區占82.5%,面積為115.41km2。我鎮行政范圍面積143km2,其中土地面109.90km2,國營林場33.1km2,共有21個村(居)委會,106個自然村。
(二)氣象與降雨
清溪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長夏無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差振幅小,季風明顯。1996-2005年年平均雨量為1802mm,最大年降雨量2793.6mm,最小年降雨量1260.8mm。1956-2005年茅輋水庫降雨統計分析,多年平均降雨大于300mm的月份有3個月,為6-8月;大于200mm的有5個月,最大多年平均降雨約為6月,降雨量為325.6mm,最大日降雨量為264.7mm,1956-2005年共25年最大日降雨資料統計,降雨量大于200mm以上的年份有5年。從日最大降雨量和月平均降雨量分析可以看出,該區日降雨強度不大,但多年月平均降雨量大。
清溪鎮地處亞熱帶沿海山區,雨量充沛,流域的暴雨既有鋒面雨,也有臺風雨,且多集中在每年4-9月份,鋒面雨主要出現在4-6月,降水范圍大、歷時長、強度小。7-9月為后汛期,臺風降雨活躍,降水范圍小、歷時短、強度大,臺風雨一般出現在7-9月份。一次暴雨持續時間多在三日之內,以一日為主。最大一日降雨量367.8mm,風向多為南西、南東向,平均風力8級,陣風最大10級。據東莞氣象臺多年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23.1℃,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0.5℃。多年平均濕度87.5%。
(三)主要河流水系
清溪鎮位于石馬河右岸,其所有水系均匯于石馬河,主要水系為石馬河、鐵矢嶺河、清溪河、廈坭河、二坑水,鐵矢嶺河與清溪河于清溪鎮交匯,境內的鐵矢嶺河上游有中型茅輋水庫控制,廈坭河上游有中型契爺石水庫控制,清溪河上游小(一)型清溪湖水庫已經于2008年3月建成。
石馬河發源于深圳市寶安區的大腦殼山,全流域集雨面積1249km2,河流長88km,在東莞市的面積673km2,長度為64km。河床總落差約70m,比降較大,全河平均為0.51‰,旗嶺以上為0.78‰。在東莞市境內的各支流已建成茅輋、蝦公巖、契爺石等3座中型水庫和小(1)型水庫15座,小(2)型水庫18座,共控制集雨面積115.31km2,總庫容4521萬m3。石馬河清溪以上集雨面積675km2,其中清溪鎮集雨面積138.08km2,清溪石馬河河道長6.93km,平均寬80m,河道比降0.7‰。
清溪河發源于清溪林場的長山頂,流域總面積61.58km2,河道全長20.58km,最大支流為鐵矢嶺河,清溪河和鐵矢嶺河下游穿越清溪鎮區,交匯后于聚富新村處匯入石馬河。清溪河主要支流楊梅坑河道建成的清溪湖水庫,壩址以上河長5.30km,河流加權比降55.8‰,壩下河道至鐵矢嶺匯合口長河道平均寬30m,鐵矢嶺河匯合口以上水質優良。茅輋水庫壩址以下的鐵矢嶺河至干流匯入口河長5.54km,河道平均比降3.5‰,有污水排入,該河為半山區河流,河道彎曲,鐵矢嶺河河道平均寬25-40m,清溪湖水庫以上集雨面積14.01km2,茅輋水庫以上集雨面積19.30km2。
廈坭河源于清溪鎮與惠州市交界的亞公山,經清溪鎮九鄉村,進入契爺石水庫,廈坭河上游連接契爺石水庫溢洪道,下游連接青湖科技產業園排洪渠,上游建有契爺石水庫,于塘廈石嶺口穿東深供水渠,匯石馬河,流域總面積45.36km2,河長18.90km,干流平均坡降6.9‰。契爺石水庫以上集雨面積為17.6km2,水庫以上河流長5.6km,干流平均坡降11‰,水庫以下河流長13.61km, 河道平均寬20m,平均坡降為7.3‰。該河為塘廈和清溪二鎮共有,上游清溪段契爺石水庫以下長5.31km。
二坑水為大坑水庫和三坑水庫排洪道匯合后的人工渠道,以三坑水為主,上游建有三坑水庫,大坑水為較大支流,上游建有大坑水庫,集雨面積16.03km2,河道長9.4km,該河流經清溪鎮區后于清溪客運站處入石馬河,三坑水庫以下河道比降3.8‰,河平均寬8.0m。
(四)區域地質
清溪鎮內地形山勢雄偉,多高山峻嶺,三面多座山峰環繞,植被茂盛,巖石裸露頭很少。本區位于粵東北高要-惠來斷裂帶的紫金-惠陽凹陷斷裂帶中,東西向高要-惠來斷裂帶橫貫本區,具有較為復雜的構造背景,構造行跡主要有褶皺和斷裂。區內水系較發育,以山澗河流為主,侵蝕作用強烈,區間河流一般為雨源型河流,徑流量多少隨雨量而變化。本區地下水可分為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鎮區為沖積坡殘積緩坡階地,且為受侵蝕切割的地形。本區地層較發育,分布范圍頗廣,地層區劃屬華南地層區東江分區,主要為侏羅紀,泥盆紀和第四紀地層等,根據巖性和巖石組合特征的差異,分述如下:
1、第四系地層-陸豐組(QL)
主要是陸豐組的灰白、灰黃色砂卵礫石及粘性土,厚度一般為0~3.4m,為河流沖積相沉積,構成河流一級階地,其河流二元結構。局部河流分布有灰~灰黑色粘性土、泥炭土及腐殖質和粉細砂等。該組與下伏西南鎮組呈整合接觸,不整合于基巖之上。
2、侏羅紀地層
A南山村組粗面質(含角礫)塑性巖屑熔結凝灰巖或熔結凝灰巖夾少量凝灰質泥巖。該組角度不整合于中-晚侏羅式地層之上,為白堊世花崗巖所侵力。
B塘廈組,灰色-紫紅色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砂巖,粉砂質泥巖面層,長石石英砂巖等。該段發育水平層理,水平紋理,透鏡狀層理,屬淺湖相沉積。
3、泥盆紀地層
A大賽壩組、灰色細粒長石英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互層。該組水平層理發育,砂巖以石英砂巖為主,屬濱淺海沉積。
B帽子峰組石角嘴段,灰色細礫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少量硅質巖。帽子峰組沉積環境為湖坪相,為水平層理,韻律層理,壓扁層理沉積構造。
4、晚白惡世地層
為細粒黑云母鉀長花崗巖和細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另外,部分地區還分布有花崗巖脈、花崗斑巖脈、花崗閃長巖脈和閃長巖脈。
根據《中國地震區劃圖》,清溪鎮地震基本烈度為Ⅵ級,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值為0.05g。
(五)社會經濟概況
我鎮共有21個管理區,106個自然村,13個工業區,總面積106.8km2,2007年全鎮常住戶籍人口3.33萬人,外來人口38.40萬人,總人口41.73萬人,共有21個村(居)委會。
生態環境優美,城鎮配套設施完善。先后被定為“國家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并獲得“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全國外資企業出口創匯十強鄉鎮”和“國家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六、防洪排澇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歷史洪澇災害
我鎮洪水出現時間與暴雨出現時間相一致,大多發生在4-9月份。壩址以上流域內河床坡降較陡,匯流時間短,洪水陡漲陡落,洪水歷時大多在1-2天以內。
我鎮為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經常受洪澇威脅,坡水匯流時間短,洪水陡漲陡落,洪水歷短。鎮內多處低洼地和渠道排水不暢,一般暴雨就成災,工廠和民房遭水侵,造成嚴重損失,每年都有5~6次。
(二)防洪除澇體系現狀及存在問題
1、防洪除澇體系
我鎮防洪排澇體系基本建立,建成了一批較強防洪能力的骨干工程,上游由茅輋、契爺石和清溪湖、大坑、三坑等15座水庫調控,鎮境內由石馬河、清溪河、廈坭河、二坑水等28條主要河道渠道排洪澇水,鎮區內還有較完善的雨水管網,河流水系完全利用地形優勢自排,基本免除洪患威脅。
2、防洪除澇體系存在的問題
現有15座水庫基本可以發揮防洪作用,5座水庫不達標,部分河涌過流能力不夠,造成局部洼地排水不暢易澇;水庫溢洪渠過流能力不足;個別河道、渠道建筑物阻水,部分河道、渠道淤積,造成防洪除澇體系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大暴雨時造成洪澇災害。當石馬河發生洪水時,匯入河流河涌排水受影響,石馬河沿岸低洼地受淹。總之,防洪排澇體系尚不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