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總則
1.1目的
為有效預防和及時控制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指導和規范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中毒事件的發生和造成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制定本預案。
1.2編制依據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
《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預案》;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1.3事件分級
根據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圍,將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劃分為4級。發生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達不到Ⅳ級標準的,原則上不列入突發公共事件范疇。
Ⅰ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Ⅰ級:
?。?)在24小時內,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100人(含1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15人(含15人)以上。
?。?)在24小時內,1個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300人(含3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25人(含25人)以上。
b.在其所轄的8個及以上(或全部)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時內,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500人(含5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35人(含35人)以上。
b.在其所轄的16個及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c.在其所轄的4個及以上(或全部)的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Ⅲ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時內,全國發生以下情況:
a.一氧化碳中毒人數1000人(含1000人)以上,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50人(含50人)以上。
b.30個及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c.8個及以上的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Ⅲ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d.2個及以上省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Ⅱ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蚣墸河邢铝星樾沃坏臑棰蚣墸?br />
(1)在24小時內,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60-9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
?。?)在24小時內,1個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150-29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15-24人。
b.在其所轄的4個及以上(或全部)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在24小時內,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300-49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25-34人。
b.在其所轄的8個及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c.在其所轄的2個及以上的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Ⅲ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省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蠹墸河邢铝星樾沃坏臑棰蠹墸?br />
?。?)在24小時內,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30-5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6-9人。
?。?)在24小時內,1個地區級行政區劃單位發生以下情況:
a.在其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60-149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
b.在其所轄的2個及以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發生Ⅳ級及以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3)地區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艏墸河邢铝星樾沃坏臑棰艏墸?br />
?。?)在24小時內,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范圍內出現一氧化碳中毒人數10-29人,或死亡3-5人。
(2)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
1.4工作原則
1.4.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大力開展防控一氧化碳中毒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廣泛組織、動員公眾參與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預防控制工作。對可能引發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情況及時進行分析、預警,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1.4.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衛生部會同國務院相關部門制定本預案。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和應急處理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分級管理,分級響應”的原則,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統一領導和指揮,重點依靠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組織開展相關工作,各有關部門按照預案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有關工作。
1.4.3加強協調信息共享各級人民政府指揮協調相關部門,及時通報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共同研究分析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對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及時、有效地開展監測、報告。對可能發生的中毒事件協調氣象、衛生、城建、公安、環保等部門組織實施預警提示,對已經發生的中毒事件協調聯動,積極處置。
1.4.4反應及時處置有效加強應急反應機制建設,做好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的保障工作,不斷提高應急能力,迅速、及時、有效地應對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1.5適用范圍
本預案主要適用于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應急工作。公眾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由天然氣、液化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可以致使人體缺氧窒息的氣體所造成的中毒事件,可參照本預案組織開展應急工作。
2 監測、報告和預警
2.1監測與報告
各級氣象部門負責開展天氣氣候變化情況監測,在出現特定的天氣氣候條件時,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和衛生部門通報,提醒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發生。
各級人民政府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按照國家統一規定和要求,組織公安、衛生、氣象等相關部門開展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主動監測。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衛生部門報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情況及其隱患,也有權向上級政府部門舉報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部門、單位及個人。
2.1.1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
2.1.1.1責任報告單位
2.1.1.2.1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責任報告單位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
2.1.1.2.2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責任報告單位
縣級及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為責任報告主體;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2.1.1.2責任報告人
2.1.1.2.1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責任報告人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人員、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衛生人員、個體開業醫生。
2.1.1.2.2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責任報告人
衛生行政部門人員(可授權縣級及以上疾控機構人員報告)。
2.1.2報告時限和程序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人員、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衛生人員、個體開業醫生發現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應當在2小時內盡快向所在地區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信息的核實、匯總和分析工作,當發現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情況已經構成事件可能,應當在2小時內盡快向所在地區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接到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信息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2小時內盡快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應立即組織醫療救治,進行現場調查確認,及時采取措施,隨時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在接到報告后2小時內盡快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
對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省級以下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可直接上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報告后的1小時內,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向國務院報告。
2.1.3報告內容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報告分為首次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要根據事件嚴重程度、事態發展和控制情況及時報告事件進程。
首次報告未經調查確認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相關信息,應說明信息來源、危害范圍的初步判定和擬采取的措施。
經調查確認的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包括波及范圍、危害程度、流行病學分布、事態評估、控制措施等內容。
2.1.4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網絡直報
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可直接通過網絡直報系統報告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提高信息報告的及時性??h級以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收到報告信息后,應逐級及時審核信息、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并匯總統計、分析,按照有關規定報告本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及時審核事件報告信息的準確性。
2.1.5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報告系統示意圖
2.2預警
當地氣象部門會同衛生部門,綜合衛生、氣象和環境等相關的監測信息,結合當地地理和建筑結構特點,按照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規律,分析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出預警建議,并提請當地人民政府發布預警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