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無小事!核安全的話題多少年來未曾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化,從核武器的控制削減到核電站的穩定運行,都離不開“安全”二字。就我廠而言,做好安全工作,保證機組穩定運行,才能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穩定的電力資源輸出。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還歷歷在目,今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特大地震并引發海嘯, 致使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它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傷痛和損失,同時更給了后人很多寶貴的教訓經驗和警醒。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由一系列違章作業導致的,這就促使人們在對事故的分析中,把事故的發生和人們對安全的認識與所持的態度聯系起來,即把安全和文化聯系起來,安全文化一詞也由此誕生。INSAG在1991年出版的INSAG-4《安全文化》一書中提出了安全文化的定義: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特性和態度的總和,它建立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觀念,即核電廠的安全問題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證得到應有的重視。
安全文化一詞已經深深扎進了我公司領導和員工的心中,作為一名09年參加工作的新員工對此體會也頗為深刻:剛進廠公司就安排新職工進行入廠安全教育培訓,開設了輻射防護、核安全文化等相當切實的課程,保證新職工能較快地了解和適應廠里安全方面的制度和規定。記得結業典禮上,公司副總經理馬明澤在講話時一直圍繞著核安全文化這一公司核心文化對我們進行教導,讓我們更進一步體會到“安全是核電站的生命”對公司的深刻意義。
筆者認為,要讓安全文化深入人心,不僅需要提高個人安全意識,制度上也要不斷完善,做到未雨綢繆,不要等到事故發生才發現制度或工作流程上的隱患。
從個人崗位上講,我從事的是培訓方面的工作,雖不用頭戴安全帽奔跑于生產一線,但我的工作還是與安全息息相關的。由于培訓本身就是提高員工技術、技能水平從而提高作業安全系數的一種手段,因此,保證培訓能高質量地完成也應成為安全領域的一部分。從培訓計劃的制訂和管理就能看出些端倪。
公司各部門提出培訓需求→分析、設立培訓目標→編寫培訓計劃→實施培訓→培訓記錄歸口。正是通過制度上的約束、規定,保證了培訓的順利完成。具體地說:首先,各部門提出培訓需求。公司在各個部門設立專門負責本部門培訓的培訓工程師,負責收集各部門的培訓需求并反饋給培訓部,這樣做比培訓部直接收到各部門的反饋來的有效并且易于管理。其二,分析、設立培訓目標。如果跳過這一步,直接去編寫培訓計劃,從操作上來說,沒有問題。但從管理上來說就有很大的困難,一個沒有明確目的甚至說沒有達到安全要求的培訓目標必然產生不了好的培訓效果,同時也會作為一種潛在的安全隱患存在。因此,第二步斷不可少,而審核培訓目標的合理、有效性就成了一個關乎“安全”的重要把關點。如何做好這一點,筆者認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其三,編寫培訓計劃。有了正確的培訓目標,就可以開始編寫培訓計劃了。使用統一的培訓計劃編制平臺是非常科學有效的,即提高工作效率,又便于查詢和集中控制、管理。
其四,實施培訓。這部分完成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最后的培訓效果,現在通過以下一些手段提高培訓的質量:①使用合格的教員②指派班主任專門負責管理培訓班③采用學員、管理人員填寫培訓反饋表的方式收集每次培訓的反饋信息,據此對培訓的實施部分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進。以上幾項措施有一定的約束力,促使學員和教員認真地完成培訓任務。
最后,培訓記錄歸口。每次培訓完,都要求有考核方式(或是總結、或是考試),學員的考核結果將作為培訓記錄計入檔案。設置一個嚴格、合理的考核標準作為完成培訓的最后一個把關口顯得格外重要,考核的標準應能達到設立培訓目標。
以上幾點都是平時在工作中慢慢總結發現和積累下來的,安全不僅是句口號,更應無時無刻在工作方式、工作態度中得到體現,當每個人真正把安全兩字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了,我們的企業也就能更好更健康穩定地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