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疃煤礦1997210月動工開始籌建,2004207月進行聯合試運轉,2004211月投產。年設計生產能力150萬t,改擴建后達300萬t。礦井主采71、72、82和32煤層,其中71、72、82煤層聯合布置,32煤層單獨布置。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邊界式,為高瓦斯礦井。礦井主、副及風井標高為+27m,第一水平上限標高-380m,下限標高-500m,礦井地溫梯度為2.67℃?100m。在平面位置上,主副井、主石門、82采區3條上山及中央邊界風井位于同一條直線上。許疃煤礦從建井到投產再到改擴建,從主井、中央邊界風井同時開挖到主井、風井貫通及改擴建工程33采區開拓施工,其通風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歷了臨時通風系統到永久通風系統的轉變,在此過程中,礦井整體及局部通風系統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采用了多種通風方法。
1建井時期的長抽短壓式通風,中央邊界風井施工到底、改絞后,在風井地面設置兩臺軸流式通風機,一臺使用,一臺備用。在風井井筒內安裝一Φ600mm的鐵風筒,在風井下口設置三通通向掘進頭,各掘進頭配備局扇向掘進工作面壓入通風,各掘進頭回風經鐵風筒抽至地面。
2建井時期利用井下臨時風庫,實行接力通風主、副井井底貫通、井底車場部分繞道施工完成后,在工業廣場內安設兩臺風機,一臺運轉,一臺備用。在主井井筒內布置Φ700mm的鐵風筒。在井底車場繞道內選擇一段獨頭巷道,巷道口砌筑一道風門,即為井下臨時風庫。將主井內鐵風筒延長到風庫內,向風庫內壓風,在風庫內安設局扇,向各掘進頭供風,通過地面風機向井下風庫壓風,井下風庫向掘進頭供風,實行接力通風。
3建井時期利用自然風壓通風,主井、風井貫通后,在自然風壓的作用下,形成由主井向風井方向的風流,根據2004-08-16~17日井下實測,礦井自然風壓為81.89Pa。即使在地面溫度較高的6月份,由自然風壓所產生的風量也能達到2300m3/min,而且始終保持方向不變。由于81采區尚未貫通,風井仍然需要擔負提升任務,無法撤除提升設備進行永久裝備,礦井永久通風設備無法投入使用。經過驗證在井下保持4個巖巷掘進頭施工的情況下,利用自然風壓通風能夠滿足生產和安全要求。為防止發生意外,保留原有通風設施備用,同時采取了切實措施,即在礦井全風壓通風系統未形成前,嚴禁進入煤巷施工,并加強對礦井通風情況的觀測。
4生產時期利用礦井全風壓,局部串聯通風許疃礦投產后,新開拓采區82下采區上部車場的回風串入7126工作面,由于該掘進頭開窩位置位于82下采區上部車場附近,與82回風上山僅相距280m,而且有一風橋相連,在風橋靠近撥門端原設有一道擋風墻,通過2004208月井下通風阻力測定,該擋風墻兩側壓力差為771.11Pa,因此利用雙路á600mm的鐵風筒將其回風直接引入82采區回風上山內,解決串聯通風問題,充分發揮礦井全風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