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第738條規定:“煤礦企業必須加強職業危害的防治與管理,做好作業場所的職業衛生和勞動保護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塵、毒危害——”。
煤礦井下的各種危害因素很多,如:瓦斯、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及煤塵、巖塵等塵害,給職業危害的防治造成極大的困難。近些年來,有害氣體,特別是瓦斯的防治被人們提到了較高的程度,引起了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其監控手段之高、監測之準確、儀器之先進均已到了完全可以防止事故發生的程度,更有“以風定產、監測監控、先抽后采”的十二字方針保駕護航。但對于煤塵、巖塵等粉塵的防治則有重視不夠之嫌,其實,粉塵(井下主要是煤塵)的危害一點也不比瓦斯少,煤塵不但可發生爆炸事故,而且能使人產生塵肺病,同時還會造成設備塤壞、影響人的視線增加事故隱患等。在采煤機誡化程度逐步提高的情況下,做好粉塵控制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目前,就我們新礦集團各生產礦井來說,機誡化采煤大面積推廣。以2004年為例,綜采產量比例達到了46.6%,綜采產量達到578.8萬噸,整個集團公司綜采工作面達到15個,具有裝備18個綜采工作面的能力,并仍有上升的潛力,綜采工作面月平均單產也已達到了6.35萬噸,比高檔普采3.09萬噸提高了105.5%。綜采工作面各工序產塵量,在采煤機落煤時最高,其粉塵濃度可達每立方100多毫克,超標準十幾倍。較高檔普采高出數倍,以十一層煤為例,高檔普采落煤產塵量一般在30mg/m3左右,而綜采卻達到70mg/m3多。在煤質較硬的其它煤層更高,有的超標準15倍左右。因此,煤層開采時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粉塵的產生。
煤礦井下各生產場所粉塵的控制,應主要從兩個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從源頭抓起。實施煤層注水、放炮噴霧、裝煤(巖)撒水、濕式打眼等。其中,對采、掘工作面開采前進行煤層注水是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根據注水工作地點不同有:采煤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注水兩種。
根據注水方式的不同有:長鉆孔注水和短鉆孔注水兩種。所謂長鉆孔注水即沿所采工作面走向每隔一定距離[一般15---20米]布置一個鉆孔,沿煤層傾向鉆孔,鉆孔的方向與煤層傾向一致,深度應為工作面長的1/2---2/3,鉆孔的高度一般距煤層底板2/3煤厚。一般適用回采工作面。所謂短孔注水即在工作面上,沿工作面傾向每隔一定距離[一般3---5米]布置鉆孔,鉆孔的深度為3---5米,鉆孔的位置距底板2/3采高。一般適用掘進工作面。
煤礦井下產塵量最大的地點是采煤工作面,在落煤、爆破、支護、運輸等工序中,落煤又是產塵最大的工序。注水的目的是使煤體中的裂隙、空隙中盡可能多的增加含水量,吸收原始煤塵,以便在采煤機落煤時,由于煤體已被濕勻,在煤機割煤破碎時不產生或少產生粉塵。
在機械化程度較高的今天,采煤速度大幅提高,每班循環進度增加,短鉆孔注水已不適合現采煤作業的需要,必須采用超前采面,長鉆孔注水。為打鉆孔方便,又不互相影響施工及減少塌孔現象,可在工作面投產前打孔,也可在工作面推進中超前應力區外打孔,提前注水,確保注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