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石蠟是固體石蠟烴的混合物。多來源于原油中石油的分餾產物,化學構成一般為碳鏈數為17—35的正構烷烴。在標準狀態(tài)下, C17—C35的直鏈正構烷烴呈固態(tài)。原油中若石蠟含量較高,將影響油井的正常生產,經過幾十年的生產實踐,目前對消除原油采輸過程中的含蠟影響已有較成熟的配套工藝技術。在天然氣氣田開發(fā)中,純氣藏較為普遍,個別為凝析氣藏,兩種類型氣藏中極少遇到含蠟問題。新疆油田公司近年來所發(fā)現的產能大于40×104m3/d的氣田中,有三個氣田屬凝析氣藏,其中最大的為位于昌吉州的呼圖壁氣田,98年氣田進行試產時,發(fā)現所產凝析油中含蠟,經初步分析,得出氣田屬高含蠟氣田。
??? 呼圖壁氣田集輸工藝裝置有兩套。一套為初期投入運行的臨時集輸工藝裝置,另一套為正規(guī)低溫集輸工藝裝置。前者投入近400萬元,后者包括4口氣井的單井輸氣工藝共投資12644.8萬元。在設計呼圖壁氣田正規(guī)低溫集輸工藝裝置及單井輸氣工藝裝置時,由于前期資料與實際生產有偏差,均未考慮防蠟因素。本文通過分析呼圖壁氣田凝析油中蠟的含量、性質、對工藝的影響等,對氣田集輸處理系統防蠟工藝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 1? 高含蠟氣田防蠟工藝實驗分析研究
??? 1.1? 應用不同檢測方法對比分析,確定氣田石蠟的組分構成
石蠟的含量通常由含蠟測定儀檢測得出,由此方法得出呼圖壁氣田凝析油中石蠟含量為3.66%。
近三十年來一種新的分離分析方法—氣相色譜檢測法正日漸被運用到石蠟含量的檢測中,它主要檢測樣品的組分,即正、異構碳鏈數的分布含量多少情況,分析人員再根據檢測所獲組分及石蠟的組分特性劃分出樣品石蠟的具體含量[1]。早期對原油中的石蠟碳鏈數劃分依據是以原油組分中正構烷烴在C18—C26之間的含量做為固體石蠟的劃分依據[1]。用氣相色譜法對石蠟、家用石蠟、化學石蠟、石蠟烴進行檢測后表明,固態(tài)石蠟的碳鏈數劃分并不固定,大致在C16—C36的正構烷烴之間。
根據氣相色譜法的分析原理,在-10℃環(huán)境溫度下提取出呼圖壁氣田固態(tài)石蠟進行分析,組分特征顯示為C12—C25的正構烷烴,氣田工藝裝置中低溫分離器液相出口及儲存凝析油的混烴罐中凝析油氣相色譜分析表明,以C12—C25之間的正構烷烴含量進行石蠟劃分,呼圖壁氣田石蠟含量在10.82%—14.19%之間,與含蠟測定儀測出的3.66%值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分析認為與氣田凝析油中低溫提取出的固態(tài)石蠟在常溫下呈液態(tài)有關,針對氣田液固態(tài)石蠟組分構成的確定,首先,通過氣田初期的油罐油、閃蒸油相態(tài)分析,得出凝析油中凝析油中碳鏈數在C12及以上的含量分別是39.8349%和52.223%,但此碳鏈數包含了正構烷烴與異構烷烴數量,不能做為石蠟含量的確定依據。其次,通過密閉錄取凝析油樣進行氣相色譜密閉檢測,得出呼圖壁氣田凝析油中正異構烷烴所占的比例為22.34%。采用這一結論,對油罐油、閃蒸油相態(tài)分析檢測出的烷烴含量進行固態(tài)石蠟及固液態(tài)合計石蠟含量劃分,得出以C18—C26的正構烷烴做為固態(tài)石蠟的劃分依據,所獲氣田油罐油、閃蒸油中的固態(tài)石蠟含量(3.273%,3.078%)與含蠟測定儀確定的3.65%平均固體含蠟量較吻合;將C12—C26的正構烷烴做為液固態(tài)石蠟的劃分依據,得出油罐油、閃蒸油中的液固態(tài)混合石蠟含量分別為8.90%和11.667%,與低溫分離器液相出口及混烴罐中凝析油氣相色譜分析得出的10.82%液固態(tài)石蠟含量同樣取得了一致。
經過以上實驗及對比分析,證明在常溫下,石蠟不僅有固態(tài),還含有液態(tài)石蠟,同時,確定了呼圖壁氣田的液固態(tài)石蠟含量及石蠟組分構成,為下步的防蠟工藝研究奠定了基礎。
1.2? 通過不同狀態(tài)下的實驗分析,確定石蠟析出點的變化
??? 首先,對常溫下的凝析油進行粘溫曲線分析,得出氣田凝析油石蠟析出點在-5℃左右,其次,針對氣田凝析油一部分是由低溫分離得出的現狀,對低溫處理后的凝析油進行了兩種不同狀態(tài)下的密閉取樣分析,其結果顯示,不同低溫分離參數下,凝析油中石蠟析出點發(fā)生了變化,分離參數為0.8MPa、7℃時,石蠟組分為C12-C16,含量0.221%,析出點在-5℃左右;分離參數為0.7MPa、-2℃時,石蠟組分為C12-C16,含量0.806%,沒有出現石蠟析出拐點,表明低溫分離參數的防蠟關鍵在于處理溫度。
1.3? 通過針對性實驗,掌握乙二醇防凍工藝對石蠟特性的影響
呼圖壁氣田地面工藝設計中,應用了乙二醇防凍技術,即在天然氣集輸過程中加入乙二醇以避免節(jié)流過程中水化物的產生,節(jié)省工藝建設投資。為落實乙二醇對凝析油中石蠟的特性有無影響及影響規(guī)律,首先,分三種乙二醇濃度,對氣田中凝析油的粘度變化進行了分析。實驗結果顯示,加入乙二醇后,凝析油粘度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隨著濃度的增加,粘度并未按比例降低,而是在實驗中加入0.15%最小乙二醇濃度時,粘度降幅最大,達86.3%左右;其次,在氣田凝析油樣品中,加入5種不同濃度的現場用乙二醇進行凝固點檢測,隨著凝析油中乙二醇濃度的增加,凝析油凝固點始終為-16℃,比不含乙二醇的凝析油凝固點-18℃提高了2℃,實驗證明,雖然現場用乙二醇本身的凝固點較低,在-30℃仍未凝固,但乙二醇可以提高凝析油凝固點,且不隨乙二醇濃度而變化。
1.4? 通過不同狀態(tài)下凝析油組分分析,確定不同處理參數下凝析油中的石蠟含量
呼圖壁氣田所產生的凝析油由生產分離器進行一級分離,低溫分離器進行二級分離,兩處分離出的凝析油進入凝析油穩(wěn)定塔,穩(wěn)定后輸入凝析油儲罐外運。對三處的凝析油組分進行跟蹤分析,其結果顯示,進行凝析油第一級分離的生產分離器石蠟含量最高,始終在12.5%左右。凝析油儲罐的石蠟含量與早期對比,由于低溫分離器的低溫分離控制參數由0℃左右降為-7℃左右,使凝析油中輕烴更多的分離出來,石蠟含量由14.19%降為9.795%。對低溫分離器、穩(wěn)定塔中凝析油進行監(jiān)測,石蠟含量分別為0.221%與1.897%,也說明因低溫分離出的輕烴C12及以上正構烷烴含量的減少,是導致集氣工藝裝置處理出的凝析油中石蠟含量相對減少的主要原因。上述分析表明,低溫分離器的低溫分離控制參數對凝析油儲罐中的石蠟含量有決定作用,石蠟含量越低,凝析油中輕烴成分越高。
2?????????? 氣田防蠟工藝方案優(yōu)選研究
2.1? 氣井井口工藝方案優(yōu)選研究
呼圖壁氣田在地面工藝設計時,由于初期資料少,問題反映不全,沒有考慮蠟對地面工藝的影響。在氣井的單井輸氣工藝設計時,采用了井口水浴爐加熱與井口注醇相結合的方法。即對距集氣站較近的氣井采取水浴爐加熱,節(jié)流后外輸的工藝設計;對距集氣站較遠的氣井采取井口注醇,0℃左右低溫輸氣的工藝設計,以降低地面建設資金投入。通過防蠟實驗研究,確定出呼圖壁氣田屬高含蠟氣田,較高的析蠟點勢必會造成井口注醇設計的輸氣管線內石蠟析出,進而發(fā)生蠟阻塞管線的事故。由于問題及時發(fā)現并改進,使氣田兩口氣井得以及時修正工藝設計,在正規(guī)天然氣處理工藝裝置投產之際順利投產,使由于工藝設計不合理導致氣井不能開井生產的情況得以避免發(fā)生。
2.2? 氣田集氣站工藝優(yōu)選研究
氣田集氣站工藝主要分四類,分別是:氣體處理工藝、液體處理工藝、注醇系統工藝和放空火炬系統工藝。其中能夠涉及到防蠟工藝的主要是氣體處理工藝和液體處理工藝。研究中以氣田凝析油中不同處理參數下的石蠟的析出點、石蠟液固態(tài)氣相色譜組分劃分為依據,通過氣體、液體處理工藝各部分可能析蠟部位設計參數分析、密閉氣相色譜實驗分析,掌握了氣、液處理工藝的防蠟關鍵點,獲取了合理的工藝運行參數界限。
2.3? 凝析油儲運參數優(yōu)選研究
依據實驗分析得出的呼圖壁氣田凝析油具有高含蠟、低初餾點易揮發(fā),所含石蠟具有高析出點、高凝固點,隨溫度壓力升高石蠟含量將升高等結論,對氣田凝析油的儲存方式進行了完善,確定了凝析油的安全拉運準則,對安全、高效生產銷售凝析油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小結
3.1?? 對呼圖壁氣田單井工藝設計研究表明,采用乙二醇防凍低溫集氣工藝,易使凝析油中石蠟析出,阻塞天然氣流動。以此為依據,通過修改單井井口工藝設計避免投資浪費近500萬元,同時也確保了氣井的及時投產,避免地面建設延誤造成大量經濟效益損失。
3.2?? 通過研究呼圖壁氣田集氣站低溫處理工藝不同位置中凝析油的組分特性,掌握了氣、液處理工藝的防蠟關鍵點,獲取了合理的工藝運行參數界限,使集氣站低溫處理工藝的再完善有了科學依據。
3.3?? 乙二醇防凍操作簡單、可自動控制、減少勞動強度等,做為新工藝,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天然氣、集氣站的工藝設計中,通過分析證實呼圖壁氣田天然氣集氣工藝中的乙二醇注入對凝析油的凝固點、凝析油粘度都會產生影響,這一研究結果對現場合理進行乙二醇注入量控制提供了參考資料。同時,由于研究得出注入乙二醇后會造成凝析油凝固點變化,也為低溫分離器的工藝運行參數合理調整提供了依據。
3.4?? 通過實驗分析,得出了呼圖壁氣田凝析油初餾點低、含蠟高、析出點高、凝固點高等特性。為此,對凝析油的儲運提出了合理建議,它對減少凝析油的外銷經濟損失,保證安全運輸起到了積極作用。
3.5? 呼圖壁氣田生產凝析油中含蠟較高,其石蠟組分構成與國內及國際相比,石蠟品質較好,個別指標已達到精制蠟標準[2],開發(fā)利用價值較高;通過實驗分析獲取的石蠟特性為今后對呼圖壁氣田開發(fā)石蠟資源打下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