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運輸是高風險行業,交通參與者多,事故發生率高,而且往往伴隨人身傷亡后果。石油行業道路交通運輸,因行業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車輛出勤率高、點多面廣、戰線長。尤其是石油行業勘探開發及生產區域有相當一部分位于野外,車輛運行路段通過鄉村道路時間多,部分道路路面狹窄,彎道多、急、陡,許多井場道路為自己修建的簡易公路,道路崎嶇、狹窄,遇雨季十分泥濘、濕滑,而且還受到山體塌方、泥石流、惡劣冰雪天氣等自然災害影響,這些因素都嚴重危及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風險管控
為了不斷強化交通安全管理,遏止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自20世紀90年代末,石油行業就引入HSE管理體系,不斷推行交通安全HSE體系化管理模式。HSE管理體系的核心是風險管理,風險識別控制是管理的最基礎工作。
駕駛員
首先,人的因素是對交通安全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駕駛員的生理、心理和行為都會對道路交通安全產生決定性影響。
石油行業交通運輸安全管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駕駛員風險管控機制。這套機制主要包括實行內部準駕證和準駕證定期審核制度,配套推進駕駛員安全述職和綜合素質測評;通過車輛GPS監控系統的應用,加強從車輛調派管理到行車過程監控,以及駕駛員超速駕駛、疲勞駕駛等不安全行為的監控;調度人員必須結合駕駛員年齡、執行任務天數、當日身體狀況、精神狀態等因素合理安排任務;多種舉措發動乘車人對駕駛員的駕駛行為進行監督;全員開展安全觀察與溝通,不斷糾正駕駛員的不安全行為;建設安全文化、和諧團隊,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讓駕駛員保持愉快的心情出車。目前,石油行業駕駛員隊伍已從被動服從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我安全”,轉變為自覺、主動做到安全行車的“我要安全、我能安全”。
車輛
車輛作為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隨著車輛零部件損壞、機件失靈、性能下降,如果保養維護、修復不到位,最終可能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
石油行業車輛日常管理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
日常保養——每輛車輛的駕駛員按屬地管理原則,對本車日常保養負責,做好車輛的清潔、潤滑、保養、衛生等,同時要堅持做到出車前、行車中、收車后的車輛檢查工作,發現問題必須及時匯報,及時整改,杜絕車輛帶病運行。
強制維護——實行日常保養和強制維護相結合,根據車輛執行任務情況、運行時間等,按照車輛安全技術說明書的要求執行強制維護,并在季節更替等特殊時段,集中開展車輛換季維護保養活動,確保車輛安全技術性能良好。
回場檢驗——回場檢驗是石油行業執行的具有自身特點的,較國家法律、地方法規更為嚴格的車輛檢驗檢查制度,必須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和檢驗人員,在車輛每執行完一趟任務,或者在下次執行任務之前,對車輛各系統進行全面專業檢查,檢驗不合格不得出場。待不合格項整改完畢后必須再次檢查,合格者才能憑回場檢驗合格證出場和執行任務。
其他舉措還有開展車場日活動、隨時抽檢車輛、及時更新報廢車輛等。石油行業車輛運輸單位通過這些手段,提升了車輛本質安全水平,基本杜絕因車輛機械故障導致的交通事故。
氣候環境
惡劣氣候環境因素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大敵,春季犯困、夏季疲勞,以及濃霧、雷暴雨、冰雪天氣等特殊天氣狀況下行車極易發生交通事故。石油行業的交通運輸工作,以狠抓崗位責任制為著力點,逐步形成了車輛運行申請、審批、調派的分級管理。惡劣天氣出車必須升級審批,并制定相應安全措施,制定季節性行車安全控制措施。同時,還要加強培訓、宣傳、教育,嚴控夜間、特殊時段車輛運行等管理模式。
隨著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管理手段的不斷豐富和規范,管理人員和駕駛員的安全觀念得到了轉變,安全技能、綜合安全素質也不斷提升,駕駛員、車輛、氣候環境等因素對交通安全的影響程度,在石油行業車輛運輸單位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道路風險識別評價
車輛通過的道路是不斷變化的,因道路自身構造的不同,交通安全風險也不同。同時,交通安全風險也隨著道路通過不同社會區域而不斷改變,并且,這些風險因外部環境的細小改變可能發生大的變化,進而對交通安全造成重大影響。
因此,開展道路風險識別評價,借鑒HSE管理體系的“工作前安全分析”工具方法,對車輛運行道路情況、存在的風險進行充分辨識,制定指導性、操作性強的預防控制措施,教育培訓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嚴格遵照實施,能有效控制風險、預防或遏制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
成立道路風險識別評價組織機構
道路風險識別評價按基層有車單位為單元開展,主管領導應親自擔任評價工作小組組長,并抽調綜合素質較高的技術人員、安全管理人員及骨干駕駛員組成成員,同時明確道路風險識別評價小組的分工和職責。
確定評價區域及路線,制定評價計劃
評價小組開展工作前,根據本單位車輛運行的主要區塊、路段,以及一個時期內運行任務情況,按照風險從高到低、任務輕重緩急制定實施計劃,劃分出道路風險識別評價工作區域、路線的先后順序及時間節點。以西南油氣田公司為例,2011年,公司根據油氣田勘探開發生產方向,選定“蜀南頁巖氣勘探示范區域”作為開展道路風險識別的區域。
評價前準備
道路風險識別評價工作開始前,工作小組要召開一次專題會議,明確任務,在地圖上標注區域圖和初始路線圖,并根據行駛時間、休息點和目的地將線路圖劃分為幾條路段。以西南油氣田公司“蜀南頁巖氣勘探示范區域”為例,劃分路線為:成都-樂山-宜賓段;成都-內江-宜賓段;宜賓-高縣沙河鎮-珙縣段;珙縣-珙泉-底洞-上羅段(如圖1所示)。
確定好路線后,要選取曾到該區域執行過任務,對該區域道路比較熟悉的駕駛員,并按程序做好車輛檢查等工作。評價小組人員還要準備好照相機、攝像機等,有條件的可帶上具備無線上網功能的筆記本電腦,方便利用車輛GPS系統實時查詢相關數據。
實地踏勘
實地踏勘采取的方式是評價小組乘車對評價路線實地運行一次。在行駛途中按照任務分工,通過觀察、記錄、拍照、錄像等,收集風險點所處路段及地理環境,如:城市道路、鄉村道路、山體情況,是否臨近湖泊、江河、橋洞等;風險點具體路況,如:道路等級、平坦程度、坡度和長度,是否交叉路口,彎度情況,是否狹窄路面,車流、人流等;交警部門對風險點的指示要求,如:限速、禁止通行、通過高度、通過重量、通過時間、事故發生頻率等。有可能的話,還要考慮收集以往在該路段發生過的交通事故案例。
到達途中休息點時,評價小組人員要根據車輛GPS監控系統進行數據回放,對經過路段討論、分析,確定該路段主要風險及控制措施,并做好記錄。
如遇特殊或危險路段,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在風險點附近停車,評價小組人員進行現場分析,及時討論危險因素及控制措施,避免出現遺漏。
編制風險識別評價資料
完成實地踏勘后,評價小組根據原始資料,編制出分區域的道路風險識別評價及控制措施資料,小組內部討論、審查后形成初稿,廣泛征求意見,補充完善風險提示、控制措施等內容,最終匯編成統一的道路風險識別評價資料。在評價資料中,還要結合具體道路情況及特點,作出特別的提示。
動態管理
道路風險識別評價工作并非一勞永逸,還應根據氣候、天氣、道路維護等情況,對風險及控制措施進行實時重新識別評價和更新。同時,應以半年或一年為期,定期對主要運行道路進行重新識別評價,不斷完善和改進風險提示、控制措施。
另一方面,要發動駕駛員參與到識別評價中來,駕駛員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發現道路情況及風險發生變更,如:修路、路面發生變化、山體滑坡或泥石流,導致交通中斷、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等,要及時反饋給車輛調度人員、安全管理人員等,以便及時有效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