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內作業是化工行業八種需要辦證的危險作業之一,這里說的“設備”是廣指各類設備,地上、地下封閉空間。例如各類塔、釜、貯罐、管道、地下室、窨井、隧道、地窖、倉庫等等。
設備內作業的危險性在于封閉空間中危害性物質的存在,人員進入作業可能會因缺氧窒息、中毒或燃燒、爆炸造成人身傷害事故。
為保證設備內作業的安全,國家標準《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8958-88和化工行業標準《廠區設備內作業安全規程》HG23012-1999中已就此項作業的安全管理做出了明確規定。但近年來各地在設備內作業過程中的火災、爆炸、中毒等事故仍時有發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損失。究其原因,除作業者缺乏基本常識,安全意識淡薄,管理不到位之外,“設備”形式的千變萬化和“作業”條件的錯綜復雜,無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應當引起有關人員的密切關注。
事例在實際工作中接觸到的幾個有關設備內作業方面的事例,它們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作業過程的某些特點,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思考和借鑒。
事例1:特殊的人員
2002年9月,某化工廠打算將一空渣油鐵路罐車改作它用,雇用了幾個外來民工清理罐底殘油。工作接近結束時,有人突然來了“好主意”,如果用火燒,則又快又干凈。就這樣,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決定動火清罐。在罐口幾次點火不著,咋辦?一人便下到罐底去點,結果可想而知,點火人險些葬身罐內。這件事,就作業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有多處違章,但我覺得,更應當帶給我們反思的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很多單位都不免雇用外工,作為新步入工業領域的特殊群體,在安全生產、安全作業方面,用工單位應把他們視為自己的員工管理,他們的相關技能培訓和安全管理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否則,發生事故,按照《安全生產法》規定,用工單位將難辭其咎。
事例2:特殊的介質
2001年10月,東北某化工廠輸送冷卻水的水泵(在約3m深窨井中)因氣溫降低,決定停用。為防止送水管道冬季凍裂,采用氮氣從用水裝置向水泵反吹的方法,排除管內積水。工作結束后,在崗位人員檢查水泵時,下井人員發生窒息昏迷,幸虧發現搶救及時,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此類缺氧窒息事故,近幾年已有多起報道。這里造成未遂事故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在于介質具有的隱蔽性。一般說來,對于封閉不嚴又不太深的窨井,人們容易忽視其中的危險性;再者氮氣的密度與空氣十分接近,容易在井中滯留,而且氮氣無色、無味的特性,使作業者不易察覺。所以在使用氮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這類氣體作業時,應特別注意做好作業情況的相互通報,杜絕此類事故的發生。
事例3:特殊的情況
設備內作業的正常程序是:先置換設備內氣體,使之達到合格,辦理安全作業證,然后才能進行作業。但是,遇到特殊情況怎么辦?某化工廠定期清除氯乙烯蒸餾釜的殘渣,需要人員進釜作業,可是,由于殘渣不斷釋放可燃氣體,釜中氣體分析總是達不到合格,如何做到既安全,又能滿足生產需要。經過研究,他們決定: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暫不做氣體分析,但作業要采取以下安全措施:①有效切斷進入蒸餾釜的所有物料管線,作業現場設安全警示標志,配備應急工、器具。②進釜作業人員佩戴長管呼吸器,腰間系掛安全救生帶。③作業人員著裝和攜帶清渣工具經特別挑選,嚴格禁止產生火花。④釜內保持通風,作業人員及時輪換。⑤釜外設專人監護,監護人在作業期間不得離崗。⑥辦理特殊作業證,請總工程師簽署意見。結果措施得當,清釜作業安全順利。
應當說,可以進行設備內作業的唯一通行證,只能是確保作業安全。
缺氧環境的形式多樣不易識別,作業過程復雜多變很難把握,決定了設備內安全作業的特殊困難性。及時學習和掌握國家的有關法規要求,認真汲取作業事故中血的教訓,將對我們做好此項工作大有益處。
劉旭方